為進一步壓實各縣(市)區、開發區屬地治污主體責任,推進全市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財政局修訂出臺了《合肥市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辦法》,對地表水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提出更高要求。 一是增加補償斷面。“十四五”以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加密布設地表水考核斷面,將全市巢湖、長江、淮河三大流域重要一、二級支流全部納入考核,共設國、省、市考斷面103個。新《辦法》將除巢湖湖區和董鋪、大房郢水庫外的國、省、市考斷面全部納入補償范圍,共設置99個生態補償斷面,較原《辦法》增加28個。二是提高補償標準。污染賠付金由原來的單因子每超標0.5倍賠付30萬元增加為50萬元,單因子賠付限額由原來的200萬元增加為300萬元。生態補償金由原來的每優于考核目標一個類別補償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 三是新增自動水站數據連續超標扣繳情形。斷面自動站監測數據中3項基本指標任何一項出現連續超標五日以上(含五日),按日均值超標次數累計扣繳罰金,每項指標每月限額為300萬元,推動斷面水質持續穩定達標。 四是完善斷面水質年均值獎懲措施。對目標為Ⅲ類及以上的斷面,3項基本指標年均值每一項較上年改善30個百分點及以上,一次性獎勵50萬元;目標為Ⅳ類及以下的斷面,年度水質類別較年度目標每提升一個類別,獎勵50萬元。年度水質類別為劣Ⅴ類、未達到年度水質目標或發生較大及以上...
發布時間:
2022
-
06
-
15
瀏覽次數:327
除了常見的水污染、大氣污染、固廢污染等,目前新污染也進入視野,逐漸侵入人們的生活,并造成潛在危害。污染物多樣,環境監測便成了第一道“防護網”,開展污染識別工作。 自然的,對于環境監測的需求也在不斷深化。第一,監測內容增加;第二,監測范圍擴大。就新污染物來說,其污染物來源廣泛,且有新增污染可能,環境監測避免不了需要新增監測內容。而我國目前還未形成全覆蓋的環境監測體系,對于一些行業或企業的監測不夠完善,監測范圍需要繼續增加。 此前,生態環境部就明確表示,力爭今年年底前,推動更多火電企業開展CO2在線監測,加快構建監測網路。該信號看似指向火電企業,但實際上,環境監測需要各個行業企業的深入推進,只是推進時間存在早晚。 無論從以上哪個維度來說,趨于利好的必然要算環境監測儀器一個。 從當下的市場環境來看,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行業的重要企業營收毛利率基本可達40%及以上。有人認為,一個企業的正常水平毛利率在25%左右,40%的盈利水平,足以看出環境監測儀器行業前景可觀,“錢景”更可觀。 國產化替代加速中,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至關重要。因精密儀器技術要求高、制造難度大,有相關核心技術的企業可以說在全球范圍內都一度處于壟斷地位。正因如此,多地方發布文件并提出要發展壯大精密儀器設備產業集群,推動國產精密儀器發展。環境監測設備作為精密...
發布時間:
2022
-
06
-
14
瀏覽次數:329
污泥如何處理處置? 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機物、細菌、無機顆粒,容易腐化發臭,有些工業污泥還含有重金屬,處置不當會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但同時,污泥中還富含營養物質,如:碳、氮、磷等。所以,污泥兼具“污染”和“資源”雙重屬性。 污泥處理處置包括處理與處置兩個階段。處理主要是指對污泥進行穩定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的過程。處置是指對處理后污泥進行消納的過程。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具有有機質含量低、含砂量高、產量大等特點,因而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的選擇應結合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的特定性質,充分考慮污泥的“資源”和“污染”雙重屬性,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據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曉虎介紹,經多年探索,目前我國已形成四條污泥處理處置主流技術路線:深度脫水—填埋、厭氧消化—土地利用、好氧發酵—土地利用、干化焚燒—填埋或建材利用。戴曉虎分析,污泥是一種高含水、易腐敗的有機固廢,處理不當將會產生環境的二次污染,處理環節應包含“穩定”與“減量”兩個重要環節,在我國污水處理廠污泥已基本實現脫水減量,而污泥穩定化無害化處理是短板,污水廠建設過程的污泥穩定化無害化處理投入嚴重不足,厭氧消化技術是當前國內外實現污泥穩定化的主要技術之一。厭氧消化可同時實現高含水易腐有機物穩定與衛生化、回...
發布時間:
2022
-
06
-
13
瀏覽次數:358
2022年6月8日是第14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5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海洋生態系統是海洋及沿岸區域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組成。全球海洋是一個大型生態系統,由許多不同類型的次級生態系統組成。每個次級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統一體。海洋生態系統分類,可按海區劃分為沿岸生態系統、大洋生態系統、上升流生態系統等;也可按生物群落劃分為紅樹林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藻類生態系統等。 海洋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位于陸海之間的濱海濕地因其高生產力和豐富的多樣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具有調節水分平衡、改善局部氣候、吸收有毒物質、凈化水質、提供食品和生物棲息地等作用。截至目前,我國累計實施了58個“藍色海灣”整治項目、24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61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項目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初步遏制了局部海域紅樹林、鹽沼、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區域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如今,我國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1.8萬公里的大陸海岸線和1.4萬公里的海島海岸線上,每年繁育、遷徙和越冬的水鳥已經達到240多種,全球8條候鳥遷徙路線...
發布時間:
2022
-
06
-
10
瀏覽次數:315
全面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僅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同時也要兼顧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近日,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遼寧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十三五”時期,遼寧省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持續改善。2020年,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18.1%行政村實現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6.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3.5%,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多年來最好水平。《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大力推行農業綠色生產方式,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行動,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實現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到2025年,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化肥、農藥使用量持續減少,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規劃》提出,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優化收運處置設施布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化、分散化的無害化處理方式,建立健全穩定運行的長效機制。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積極探索符合農村特點和農民習慣、簡便易行的分類處理模式,大力推進基層供銷社可回收垃圾設施建設。開展農村生活垃圾資...
發布時間:
2022
-
06
-
09
瀏覽次數:328
近日,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發布了一項酒類廢水處理與污水廠處理相互互補的一項措施。該文件措施之一明確,鼓勵酒類等生產企業與下游污水處理企業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試點,將可生化性高的污水作為補充碳源,合理協商確定納管濃度限值,切實減輕企業生產、治污成本,實現企業減污降碳、減負增效。 生態環境部門為酒類企業與污水廠牽線搭橋,合理性在哪兒?酒類廢水處理的需要與污水廠處理的需要實現雙向互補,形成可行通路。 其一,酒類廢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廢水中化學需氧量的濃度較高,因此,酒類企業針對高濃度化學需氧量的處理需求大幅增加,因而需要投入更多的廢水處理成本。 其二,污水處理廠在處理污水時需要提高氮磷脫除的效率,碳源需求增大,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碳源供給壓力。 而若將酒類廢水作為污水廠的補充碳源,即削減了酒類企業的水處理成本,也能夠降低水廠的碳源壓力。一來一回中,節約下來的資源是大量的。助推雙碳目標實現及符合資源化的需要,利于雙方實現合作共贏,生態環境部門為酒類企業與污水廠牽線搭橋的合理性也就此顯現。事實上,在2020年底生態環境部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啤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修訂單中就已經允許啤酒企業與下游污水處理廠簽訂協議,共同合作處理污水。 污水處理有了新邏輯,水資源化的途徑再+1!污水廠+酒類企業的新合作模式,越來越暢通了。
發布時間:
2022
-
06
-
08
瀏覽次數:344
2022年6月1日,除了是各位“寶寶們”的兒童節,還是我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的日子。環保盛行的今天,濕地保護也算是正式邁入法治化軌道,濕地保護力再度升級! 我國加入《濕地公約》已有30年,長久以來,我國都在大力推進濕地保護與修復。今年1月,國家林草局發布的《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也曾顯示,我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總體保持穩定,水質呈向好趨勢。可以看到,濕地與水是互為依托的存在,是休戚與共的環境共同體,兩者更是環境提升的重要內涵。保護濕地,同樣意味著保護水資源。 從水污染情況來看,我國水環境提升工作還要花大力氣:5月末,生態環境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文件顯示,全國目前仍有1.2%的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為劣Ⅴ類,少數地區消除劣Ⅴ類斷面難度較大,部分重點湖泊藍藻水華居高不下,全國地下水V類占比達20.6%。 而從水資源的這個層面來說,“短缺”二字仍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一,水資源分配不均,總體來說南方多于北方地區,東部多于西部地區。 其二,雖然根據水利部發布的《2020年中國水資源公報》數據顯示,我國水資源有效利用率得到提升,但國家發改委在此前明確指出,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依然嚴峻,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未來還要通過多重手段、技術繼續推進...
發布時間:
2022
-
06
-
06
瀏覽次數:358